盗墓贼最怕的“古墓利器”一旦碰上非死即伤可保墓室千年不虞
宋代程大昌所著的《考古编》中提到过一种墓葬:“独乾陵不可近……备载乾陵之役,每凿地得土一年,即载致十里外,换受沙砾,以回实之方中,故方中不复本土,而皆积沙壅之。”书中所提到的就是流沙墓,在我国近年也发现了一些这样的墓葬。
在我国封建时代,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,对自己的身后事都格外重视。特别是统治阶级,他们盼望可以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到死亡后的世界,所以陵墓修得极其奢华,还辅以无数价值连城的陪葬品。这些陪葬品便会引来无数盗墓贼的觊觎,为避免自己的陵墓被盗,墓主人在生前便会做出各种安排。
有的会采取疑冢的方式来迷惑盗墓贼;有的会干脆把为自己修建陵墓的人全部杀掉,以保存陵墓所在地的秘密;还有的会在陵墓里设置巧妙的机关,让盗墓贼就算进入了,也无法全身而退。
而对于经验比较丰富的盗墓贼来说,就算古墓里有机关,对他们而言只是需要多花费一些功夫,经过仔细研究,总能找到可以趁虚而入的地方。只要盗墓贼铁了心想要挖掘的古墓,一般都难逃劫难。如《增广贤文》中所言: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”
陕西由于其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,很多古代墓葬或者文物,常常散落在民间,或被施工队凑巧发现。比如在陕西省宝鸡市,常会发现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墓。因此当地人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非常高,通常有古墓或者文物发现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。
宝鸡当地有一位老农,曾无意中从自家后山挖到了一块古代方砖,他即刻据此通知了当地的有关部门。考古工作者们连忙赶到现场,经过搜索和检查后,大家非常沮丧。沮丧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里毫无发现,恰恰相反考古工作者们能确定在这一区域的地下肯定有一座古墓。然而就在这座古墓的周围,却前后有不少盗洞。
看到数量众多的盗洞,考古工作者们以为,这座古墓很可能在多年前就已经被盗掘。但是为了进一步保护这座古墓,以及进一步探索地下的情况,大家依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。这项工作从盗洞的位置展开,但令考古工作者们万分诧异的是,在他们挖掘的这个盗洞中,居然发现了九具尸体。
经初步推断,这些人全部是盗墓贼,而且都是窒息而亡,窒息的元凶便是流沙,盗洞中也填满了沙砾,挖掘工作无法再继续展开。
工作队调来了一些现代的大型设备,才能得以继续清理挖掘,而在此过程中又发现了其他盗墓贼的遗骸。当考古工作者们终于看到古墓的内部时,大为惊喜。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秦国贵族的古墓,墓中1000多件珍贵文物,一件都未丢失。但是从古墓周围的盗洞中,却先后清理出30具盗墓贼的遗骸。
因为这一座古墓就是典型的流沙墓。以对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充大量细沙的方式,来保护陵墓不被盗窃。
如果遇到这一种陵墓,盗墓贼大多十死九伤。除了这座春秋古墓外,我国还有一座典型的流沙墓,位于河南省上蔡县,发现于2005年5月,这是一座东周时期楚国的古墓。
在这座古墓周围一共有大大小小22处盗洞,年代最早的大约在汉代,也就是说这个古墓建成之后没多久便遭到了第1次盗掘。从这个盗洞留下的痕迹来看,这一位盗墓贼知难而退,当他发现流沙以后便停止了挖掘。
流沙墓再一次发挥了强大的保护功能,如此多盗洞却都就没有穿过古墓的流沙层。
唯一一个进入了墓室的盗洞,是一个长达27米的现代盗洞。这个盗洞挖掘的时间应该就在最近几年,在里面还发现了矿泉水瓶和面粉袋。
而就是这个已经直通入墓室的盗洞,也没能帮助盗墓贼们有太大收获。因为这种流沙墓随着细沙的流出很容易塌方,这一批盗墓贼也遇到了这种情况。所以他们只能匆匆拿了少量文物后便离开,其余大部分文物得以幸存。
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,为什么盗墓贼拿这些沙子没有很好的方法呢?把他们全部挖出来不就可以了吗?据专家估算,这一座楚墓里面起码填埋了3000方流沙,在没有大型设备的辅助下,盗墓贼想要将如此数量的流沙挖光是不可能的。而且就算他们进入了墓室,沙子的流动也会带动石头塌方,盗墓贼们依旧会遇到生命危险。
这么看来,流沙墓可谓是盗墓贼最怕的“古墓利器”了,一旦碰上非死即伤,可保墓室千年不虞。而这座郭庄楚墓在修建之初,就已经详细考虑到了可能被盗掘的情况。这说明了在战国时期,盗墓这一行为已经相当猖獗,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。